近年来,产品碳足迹逐渐成为全球贸易壁垒的关键抓手和衡量可持续表现的核心指标。产品碳足迹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主体,核算规则具有天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全面透明的数据库是相关法规有效实施的基础,在深层次,也是国家经济、技术与政治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加速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新基建”。“基建”即指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碳足迹的核算规则标准、背景数据库、合规性披露与认证流程等。对当前全球碳足迹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完美WM(中国)研判2025年,碳足迹体系建设将呈现四大趋势:
一、标准加速全球化,中欧积极做引领
随着政策和市场对碳足迹的要求正迅速从自愿走向强制、从区域化走向全球化,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正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统一的标准框架,以确保碳足迹数据的全球可比性,避免不必要的贸易壁垒。预期未来五年,欧盟将继续推进其规则标准体系的全球化,中国在加速自身规则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同时,也将积极与欧盟建立协调互认机制。
在标准的全球化上,一是针对产品碳足迹核算和披露的国际统一标准框架有望出台,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主要经济体政府共同推进;二是标准化将优先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包括钢铁、有色、能源、交通运输,及电子产品和纺织等。国际行业协会正积极组织各国企业及利益相关方编制重点行业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际标准。三是欧盟可能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建立新的气候合作框架。预计特朗普政府将阻碍全球多边气候框架的进程,但也为中欧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提供机遇。中欧两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也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在今年8月两国签署的《关于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特别提出双方将致力于促进政策协调和标准的互认统一,尤其是碳排放核算及核查规范上的“双方互认”。
二、规则细化趋严格,重点行业优先性
在国际上,产品碳足迹的评价标准已从自愿性、框架性的标准演进为法规性、更严格和具体的“产品类别评价规则(PCRs)”方法学体系,以支持强制性法规的实施。我国碳足迹标准体系的建设也遵循“先立通则为框架、再定细则做拓展”的路径,并将优先聚焦需求迫切的重点工业产品类别。对国内外重点政策和行动预测如下:
一是我国迎来重点产品类别碳足迹计算细则的加速建设期:预计2025年年底前,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六大行业内的重点产品类别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将率先完成采信并发布。同时,其他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国际贸易量大的工业产品,如水泥、化肥、纺织品等,将开启团体标准编制的加速阶段,并在2025年后有序开展标准的采信和升级。
同时,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则将将聚焦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碳足迹计算规则研制,并将建立完善相关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预计2025年将对主要能源品类和重点基础产品的碳排放因子发布和更新,全国及各省级地区的电力平均排放因子和化石能源电力排放因子有望建立定期更新机制。
二是国际规则的制定将进一步考虑成本和可行性,并加强与制造商等上游相关方的沟通。例如CBAM采取动态调整、先松后严的实施路径,这将促使我国在未来两年充分把握相关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窗口期,在政府、行业和企业层面加快建立规则沟通衔接及建议机制。
三、欧盟抢抓数字化先机,我国筑碳核算新基建
物联网、区块链、和产品数字护照(DPP)等是企业碳足迹管理的主流技术和工具,在支撑碳足迹数据采集与计算、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预计2025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碳足迹管理中采纳这些数字化工具,这也将帮助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披露的成本的大幅降低;供应链碳管理也将成为的数字化技术热门的细分赛道。
欧盟将继续加速产品数字护照(DPP)在其绿色贸易壁垒政策中的绑定。《欧盟电池法案》要求自2027年2月起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产品须具有DPP,并包含电池碳足迹、供应链尽职调查等必要信息;可持续生态产品设计法规(ESPR)也已明确未来DPP将强制应用于更多产品品类,纺织品、电子电器、农业等对产品可持续性和ESG关注度高的行业将是优先重点;在制度建设上,欧盟委员会计划在2026年建成DPP中央登记系统,并明确相关技术、内容和实施管理的要求细则。
我国的重点行业企业(钢铁、电池、纺织等)已开展了碳足迹与DPP等数字技术融合的先行探索,但仍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机制。预期在欧盟的压力下,我国将加快DPP体系的建设。预计未来两年,相关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等顶层设计将取得关键,电池、电子、纺织品等重点行业也将同步加速DPP等数字化技术工具的试点应用。
此外,我国将在政府、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同步加速碳足迹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针对重点行业数据平台的顶层设计文件有望在近期出台,平台间的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有望建立。
四、碳足迹金融产品创新,机构助力规则建设
政策监管上,范围三(价值链)碳足迹自2023年来被纳入全球气候披露监管框架和绿色金融体系中,间接推动了产品碳足迹纳入考量指标和分析框架。我国《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作为重点任务之一,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投资机构和评级机构将产品碳足迹纳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及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规则的标准化和数据的透明度提升也进一步支撑金融机构采信碳足迹作为关键指标。
在此背景下,预计2025年,碳足迹体系将与金融体系进一步融合,金融机构将在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中发挥关键角色。具体而言:一是“供应链金融+产品碳足迹”的模式成为新的趋势;二是碳足迹挂钩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和创新;三是金融机构将引领参与相关碳足迹披露规则标准的制定发布,同时也将在相关技术工具研发、平台和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等予以更多资金支持。